化学性质

国标编号:61830
CAS号:91-59-8
中文名称:2-萘胺
英文名称:β-Naphthylamine;β-Aminonaphthaalene
别 名:β-萘胺;β-氨基萘

分子式:C10H9N;C10H7NH2
外观与性状:白色到微粉红色片状,略有芳香气味
分子量:43.18

3.gif

蒸汽压 0.13kPa/108℃

闪点:>110℃
熔 点:111.5℃

沸点:306.0℃

溶解性 溶于热水、乙醇、乙醚、苯
密 度:相对密度(水=1)1.06
稳定性:稳定
危险标记:15(毒害品)

毒理性
急性毒性:LD50727mg/kg(大鼠经口)
致突变性:微粒体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0ug/皿。微生物致突变:枯草菌5g/L。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人为可疑性反应,动物为不肯定反应。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环境标准
前苏联规定:不允许在空气中有β-萘胺的存在,在生产中也不允许工人直接与β-萘胺接触
空气中嗅觉阈浓度0.24~0.32pp

安全信息

危害
萘胺有二种异构体,即甲萘胺(1-萘胺或α萘胺)和乙萘胺(2-萘胺或β萘胺),分子量143.18。甲萘胺为黄色针状结晶,比重1.13,熔点50℃,沸点300.8℃; 易溶于醚和醇,微溶于水。乙萘胺为无色或粉红色片状晶体,比重1.061,熔点110.2℃,沸点306.1℃;溶于热水,醇、醚和苯。萘胺主要用于染料工业,并用作橡胶硫化的促进剂。甲萘胺还用于合成一些含萘基的化合物。
两者均为染料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生产1-萘胺时常共生 5%左右的2-萘胺。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职业病调查认为2-萘胺为强致癌物,1-萘胺也有致癌性,主要是由于其代谢物引起膀胱癌,也能引起其他癌症。煤焦油和香烟烟雾中都含有。目前多数国家已禁止生产2-萘胺,并限制1-萘胺内共存的2-萘胺含量。
萘胺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从胃肠道和皮肤进入。萘胺进入人体后,小部分以原形由尿排出,绝大部分转变为有致癌作用的羟基衍生物及醌亚胺 (NH:C6H4:O)类衍生物。乙萘胺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急性中毒可以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急性出血性膀胱炎。长期接触乙萘胺的主要危害为发生膀胱肿瘤,诱发期平均15~20年。小部分接触者可在调离工作后几年才发病。多为恶性膀胱癌,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为突然发生无痛性血尿或呈显微镜下血尿。膀胱镜检查可辅助确诊。
长期接触者应定期进行尿常规及细胞学检查,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膀胱镜检查。确定诊断膀胱肿瘤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有的国家认为萘胺是人体致癌物,故规定工作场所不允许测出萘胺。我国要求严格控制,但未作具体规定。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控制焚烧法处置。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或催化氧化装置除去。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可采用安全面罩。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漱口,饮水,洗胃后口服活性炭,再给以导泻。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泡沫。

合成方法

由于萘硝化不能得到2-硝基萘,因此生产方法与1-萘胺不同。2-萘胺由2-萘酚经加压氨解而得。

用途

用于制造染料和有机合成,也用作有机分析试剂和荧光指标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