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质

中文名称:维生素K1
中文别名:植物甲萘醌;叶绿基甲萘醌;叶绿醌;2-甲基-3-(3,7,11,15-四甲基十六-2-烯基)-1,4-萘醌;2-甲基-3-植醇基-1,4-萘醌
英文名称:Vitamin K1;phylloquinone
CAS号:84-80-0
EINECS号:201-564-2
分子式:C31H46O2
分子量:450.70

7.gif


精确质量:450.35000
PSA:34.14000
LogP:9.1576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黄色粘稠状油性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
密度:0.984 g/mL at 25 °C(lit.)
熔点:−20 °C(lit.)
沸点:140°C
闪点:>230 °F
折光率:1.527(20℃)
溶剂性:在氯仿、乙醚或植物油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水中不溶
储存条件:2-8ºC

测定方法
方法名称: 维生素K1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范围: 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K1的含量。
本方法适用维生素K1。
方法原理: 供试品和内标均制成流动相溶液,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离,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54nm处检测维生素K1(C31H46O2)和内标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吸收值,计算出其含量。
试剂: 1.石油醚
2. 正己烷
仪器设备: 1. 仪器
1.1 高效液相色谱仪
1.2 色谱柱
硅胶为填充剂,维生素K1的顺、反式异构体之间及顺式异构体峰与内标物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1.3 紫外吸收检测器
2. 色谱条件
2.1 流动相:正己烷+石油醚=2.5 2000
2.2 检测波长:254nm
2.3 柱温:室温
试样制备: 1. 称取供试品
取本品2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维生素K1对照品适量,与供试品同法配制。
3. 内标溶液的制备
取苯甲酸胆甾酯37.5mg,置25mL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即得。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上述供试品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述溶液5mL与内标溶液各1mL,置10mL量瓶中,以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操作步骤: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10μL 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54nm处测定维生素K1和内标苯甲酸胆甾酯的吸收值,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
药物说明
分类
血液系统药物>促凝血药
剂型
10mg。
药理作用
维生素K1为黄色澄明黏稠的油状液体。维生素K1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作用是促使凝血酶原前体转变为凝血酶原。缺乏时会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出现凝血障碍。维生素K1主要用于防治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
1.作为辅助因子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Ⅻ、Ⅹ。
2.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凝块的弹性。
3.参与氧化过程,为保证机体磷酸根转移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正常代谢所必需。
4.增加肠蠕动和分泌功能,增加胆总管括约肌的张力。
5.对某些类型的绞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药代动力学
维生素K1的脂溶性大,口服应从胃肠道吸收必须有胆汁存在。一般采用注射给药,肌内注射后3~6h可显效。在体内代谢和排出较快,储存最少。
适应症
本品为肝内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需物质,当缺乏时可造成凝血障碍。当血液中凝血酶原缺乏时,血液的凝固就会出现迟缓,这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K1可促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起到止血的作用。维生素K1作为医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于凝血酶过低症、维生素K1缺乏症、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防治以及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还具有镇痛、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对内脏平滑肌绞痛、胆管痉挛、肠痉挛引起的绞痛有明显的效果。维生素K1还可以用于多维食品和禽畜饲料的添加剂。
用法用量
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 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予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
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4、可用于溴鼠灵引起的慢性中毒。具体用法:(1)静脉注射5亳克/公斤维生素K1,如需要时重复2-3次,每次间隔8-12小时。(2)口服5毫克/公斤维生素K1,共10-15天。(3)输200毫升的柠檬酸化血液。
不良反应
常用剂量无不良反应。肌内注射时,注射部位有疼痛感。静脉注射过速时可引起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胸痛、心动过速,甚至发生低血压、休克等,并有引起死亡的报道。
禁忌
偶见过敏反应。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新生儿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注意事维生素K1 制剂/规格 ①片剂:5mg。②注射液:10mg/mL。
(1)有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本品的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2)本品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外伤出血无必要使用本品。(3)本品用于静脉注射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min。(4)本品应避免冻结,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对临产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
【儿童用药】
新生儿出血症;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次1mg,8小时后可重复给药。药理毒理维生素K1 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果明显,12-14 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本品在肝内代谢,经肾脏和胆汁排出。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 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注意事项
1.由于维生素K有过敏反应的危险,故不宜与其他维生素制成复合制剂。
2.当患者因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而发生严重出血时,短期应用常不足以即刻生效,可先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原复合物、血浆或新鲜血。
3.用于纠正口服抗凝剂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时,应先试用最小有效剂量,通过凝血酶原时原时间测定再加以调整;过多量的维生素K可给以后持续的抗凝治疗带来困难。
4.一般不采用静脉注射给药。必须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慢,每分钟不超过5mg。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苯妥英钠混合2小时后可出现颗粒沉淀,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现混浊。与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合用,作用相互抵消。水杨酸类、磺胺、奎宁、奎尼丁等也影响维生素k1的效果。
药物过量、药物大剂量或超剂量可加重肝损害。
贮存
遮光,密闭保存。

安全信息

安全信息
海关编码:2936290090
WGK Germany:2
危险类别码:R36/37/38
安全说明:S26;S37/39
RTECS号:QJ5800000
危险品标志:Xi

合成方法

1.由甲苯醌还原、乙酰化、与叶绿醇等缩合,再经氧化而得。也可由苜蓿或其他植物体中提取。

2.由邻甲基萘醌与醋酸酐在锌存在下还原,乙酰化生成乙酰化甲萘醌,经水解,缩合得二氢化维生素K1,再经水解、氧化、提纯、精制而得。

 

用途

1、促进血凝;

2、促进肝脏中凝血酶原的合成;

3、增加肠道蠕动及分泌功能。